
來補電影心得!!!
2012/11/06 羅馬不設防城市
→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1945年拍攝
→背景: Ww2義大利天主教,共產黨,法西斯關係。
>>下收
WIKI: 「羅伯托·羅塞里尼於1945年執導的一部義大利電影,描寫羅馬於1944年於納粹統治下的情況,一般被認為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第一部作品。」
因為是在描寫二戰,所以充滿著大量德文。
其實我從以前就開始一直在想,像是在這種戰爭期間,盟軍之間要用甚麼語言溝通?
☞義語小學堂
Alleati della seconda guerra mondiale 二戰時反法西斯同盟(安安就是同盟國)
總之我在想如果像是德軍和義軍之間呢?有共同的語言嗎?就各方面而言總之不會是英文。
結果這部片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媽呀我就眼睜睜的看著影片中的德軍對義軍講德文,然後義軍對德軍講義文
然後雙方看似都聽得懂,幾乎不需要翻譯 。



當中很喜歡這一段
德軍對Manfredi刑求,刑求到最後當然人就快死了,此時神父跪在Manfredi前為他祈禱,很難過,各種情緒湧上心頭, 但最後卻是笑著對只剩最後一口氣的Manfredi說:「你放心,你甚麼都沒有說喔。」




深深表示了一種:「雖然你殺死了他的身體,但是卻殺不死他的精神!」

女主角Pina是一個天主教徒,說著濃厚鄉音,總之代表了平民百姓階級。 她男人(?)Francesco是共產份子。
對Pina來說,及將來臨的這段婚姻昰再婚,他帶著一個兒子要嫁給Francesco,這傳達了Rossellini所希望的:「未來的義大利能夠結合兩者(天主教&共產黨;右派&左派),而Pina的兒子則代表了義大利年輕的一代,昰義大利的未來。」
不過Francesco被納粹逮捕時,Pina在後面追,最後被亂槍打死,兒子跑上前抱住Pina那段也讓人鼻酸......






Source: ★
總之最後神父也得死,一堆小朋友又目睹了他們槍決神父的樣子。
不過身為義大利電影,他的笑點依舊非常經典。
算是為這一部非常黑暗的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吧,非常可愛的笑點,但最後卻笑不出來了,因為看到這些善良的人們的死去。而孩子們都目睹著這一切的事情發生,而這些記憶將會永遠無法抹滅的存留在孩子們的頭腦裡,直到他們長大。我想這就是最後的意涵,電影最後結局是目睹完神父槍決後的孩子們,手搭著彼此的肩膀,沉默的走掉。

另外電影裡面有一個德國將軍叫做Bergmann,昰個同性戀,有另一位德國女性則是蕾絲邊,老師要我們思考導演安排這些德軍昰同性戀的原因是甚麼。
當年納粹德國時期是反同性戀的。在那個年代同性戀者必須配帶粉紅三角, 地位可沒比被視為不是人的猶太人好到哪裡去,反正都是要被關到集中營裡面去。
但是Rossellini會安排電影中的德國軍官是同性戀最主要的原因是要諷刺納粹德國的政策往往表裡不一。
撇開政策不管,當年最出名的諷刺應該就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招牌了吧:

"Arbeit macht frei." (勞動帶來自由)
Comments
Post a Comment